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改變社會還是改變觀點?

有朋友論述:「敘事治療:社會改變,才會真正幫助每個人放下緊皺的眉頭。」 針對這論述我的回應如下: 首先論述:社會改變,要變成什麼樣子?要依照哪種標準?左派(自由、開放)還是右派(保守、極權、制度)? 左右派各有優缺點,且所有的事物並不是非黑即白,是類似彩色光譜。 一個團體,需要左右派都有,且能共同相互合作,就是較優的團體,能制定出較優的制度。 在不同的人事物上,需要在極左極右中,取到一個適當,妥協的定位。 舉兩個台灣的實際案例: 馬路設置紅綠燈,是一種保守與有制度的做法;你能想像十字路口,完全自由開放,由人們憑自由意志來運作會發生什麼事嗎? 言論、文字的發表目前是相對自由、開放的;你能想像因發表言論、文字,而入獄甚至消失的時代嗎? 敘事治療提到的改變,比較偏向標準(價值、觀點)的改變,從單一的主流強勢標準,轉變成多元在地的標準(價值、觀點)。 敘事治療的觀點步是要去除掉「標準」而是提出一種聲音:可不可以不要用單一標準來度量所有的人?有沒有機會尊重人的差異,讓每個人有不同的選擇?讓「不同」僅僅只是「不同」,而非自動化地把「不同」變成「病態」—引述自 《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 p42 所以,我認為從單一主流觀點,改變成多元在地觀點,每個人都能活出自己獨特的美! 分享兩則多芬廣告:美不只一種 最後介紹帶領我進入敘事治療的書,實例、論述兼具,感性、理性交織。 圖書館電子書借閱 生命, 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敘事治療與旅行的相遇
最近的文章

不同視角—第三林班界/第六林班界

  從前從前,王子與公主去溪頭玩,度過了愉快的一天。下山時,王子走在前,公主望著路旁的石柱,念著:「第三林班界」。 王子回頭看石柱,寫著「第六林班界」,心裡碎念:公主講啥屁話,眼花了嗎?六怎麼看成三? 所以,王子往回走,氣噗噗地要與公主「非暴力」溝通,指著石柱,發現的確是「第三林班界」! 於是,王子與公子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Everything we hear is an opinion, not a fact.  Everything we see is a perspective, not the truth. 我們聽到的一切,只是觀點,而不是事實。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只是一個視角,而不是事實。 —Marcus Aurelius 

與ChatGPT聊什麼是幸福? (What is happiness?)

 Q:什麼是幸福? ChatGPT: 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通常用來描述人們感到快樂、滿足和滿意的狀態。它可以是短暫的、情感上的體驗,也可以是長期的、基於個人價值觀和生活經驗的狀態。 對於不同的人來說,幸福的含義也不盡相同。有些人可能認為物質財富和事業成功是幸福的關鍵,而其他人可能更看重人際關係、健康、自我實現或其他價值。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標準和追求方式。 Q:幸福與快樂的差異是? ChatGPT: 幸福和快樂都是積極的情感狀態,但它們有一些重要的差異。 快樂通常是一種短暫、情感上的體驗,來自於某種令人愉悅的事情,例如聽到一首好聽的歌、和朋友聚會等。它通常是暫時性的,並且需要不斷的刺激才能維持。 相比之下,幸福是一種更為持久的狀態,不是來自於瞬間的快感,而是來自於人們對自己生活的整體滿意度和達成目標的感覺。它是一種更加穩定的情感狀態,可以持續很長時間。 另外,快樂通常是來自於外部因素的刺激,而幸福則是基於個人內在的價值觀和生活經驗。幸福和快樂都是重要的情感體驗,但幸福更加深遠和有意義,因為它可以幫助人們實現更長期和更具體的目標,並在生活中更積極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Q:幸福與人生意義間是否有關連呢? ChatGPT: 是的,幸福和人生意義之間有關聯。幸福通常被描述為一種主觀感受,是人們在實現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時所獲得的感覺。而人生意義則涉及對於自己生命和存在的意義和目的的認知和理解。 研究表明,當人們感覺到自己的生命有意義和目的時,他們更有可能感到幸福和滿足。這種感覺來自於對於自己的生命和存在有清晰的認知和理解,以及對於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的實現有積極的追求。 因此,幸福和人生意義可以相互促進,並且在追求這些目標時彼此支持。當人們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目的時,他們更有可能感到幸福和滿足,同時,當人們感到幸福時,他們更有能力去追求和實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和目的。 Q:慾望與幸福之間的關聯又是什麼呢? ChatGPT: 慾望和幸福之間有一定的關聯,但這種關係往往是複雜的,因為慾望的滿足並不能保證幸福的實現。 一方面,慾望通常是人們追求幸福的動力之一,因為慾望激發人們去追求他們所渴望的事物,例如物質財富、社會地位、人際關係等等。當人們實現了他們的慾望時,他們可能會感到快樂和滿足,進而增加他們的幸福感。 然而,慾望也可能成為幸福的障礙,因為過分的慾望往往會讓人

經驗與思考的區辨 | 牧津

經驗不是設想,只是經驗;經驗靠的是感知能力,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是時空的連續意識,也就是把每個片刻都串連在一起,你才可以體會生命的同一性是什麼,也就是生命意義的意識藍圖。 所以運用經驗能力的不是思考或情感的對不對或好不好,而是你看到什麼和碰觸到什麼,以建構出你的世界觀。 我們也可以再進一步說就是每個當下你有經驗的主體,而你過去累積的經驗形成知識背景脈絡,也就豐厚生命故事的立體感;理性主義的問題會是用正面的去否定反面的,就容易有二元對立的問題。 哲學其實是一種思辨方式,但困難的是我們以為我的世界就是所有世界的全部,用自己僵固的思維去看世界,去套在一切事物上。所以要理解各種哲學思考都是有侷限的,它們只是要解決某種問題當然也會帶出新的問題,古諺云:任何事都會有兩面觀點。你要用理性主義去挑經驗主義的毛病,絕對找的到,反過來也是。但真相也就是康德的純粹理性思辨想要平衡過度重視某一邊的偏差: 對理性主義而言,知識來自於理性,來自於人先天即具有的一些觀念,從而才能保障知識的必然性與確定性。但問題卻在於,這種所謂的先天觀念無從被證明,從而表現為一種 獨斷論 (Dogmatism) 的形態。 對經驗主義而言,知識來自於經驗,倘若失去人的感知官能所感知的東西,那麼知識就不可能形成。但問題卻在於,經驗始終是偶然的,它無從為我們提供知識所要求的必然性與確定性,由此很容易走向一種 懷疑主義 。

愛的方式@新約聖經歌林多前書13/The Way of Love@Corinthians

 歌林多前書13 愛的方式 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並天使的話語,卻沒有愛,我就成了鳴的鑼,響的鈸一般。 2我若有先知講道之能,也明白各樣的奧祕,各樣的知識,而且有全備的信,叫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甚麼。 3我若將所有的賙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 4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5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6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8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 9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 10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歸於無有了。 11我作孩子的時候,話語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 12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糢糊不清(原文作: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 1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The Way of Love/Corinthians 13  If I speak in the tongues of men and of angels, but have not love, I am a noisy gong or a clanging cymbal.  2 And if I have prophetic powers, and understand all mysteries and all knowledge, and if I have all faith, so as to remove mountains, but have not love, I am nothing.  3 If I give away all I have, and if I deliver up my body to be burned,[a] but have not love, I gain nothing. 4 Love is patient and kind; love does not envy or boast; it is not arrogant  5 or rude. It does not insist on its own way

求助占卜時—《為你的心定錨: 古羅馬哲學家的50個靜心生活哲思》

 32. 當你得求助占卜師時,切記,你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事,你是來向他求問的。你知道的是這件事的本質,在你來之前就已知道的本質。因為,這件事若是我們無法控制的,那麼就絕對沒有好壞之分。因此,前去預測求問時,切莫懷有預設的慾望或厭惡,而是要先明白,不論狀況如何,對你而言都無關緊要,毫無差別,因為你能自行決定要怎麼利用,無人能妨礙你。接著,帶著自信來到神的面前,視祂為指引者。得到指引後,記得你接受的是什麼樣的導引,以及你若是不遵循,忽視的又是誰的建議。如同蘇格拉底所言,人對一件事若是左思右想都毫無結果,運用任何理性和方法也都無法探得應知的答案時,才去尋求占卜。因此,當朋友或國家遭逢危急時刻,而你我有義務伸援時,便不該還先去徵詢神諭,問祂是否可行。因為,儘管占卜結果可能會諭示他們將遭逢不幸,這也不過表示它預示了死亡、毀傷和流放。但我們內在仍有理性,即使有風險,理性也讓人知道,一個人若眼見朋友遭人謀害,卻不出手相救,最後將會被逐出神廟,正如偉大的神諭者皮媞亞所為。 XXXII—The Enchiridion of Epictetus When you have recourse to divination, remember that you know not what the event will be, and you come to learn it of the diviner; but of what nature it is you knew before coming; at least, if you are of philosophic mind. For if it is among the things not within our own power, it can by no means be either good or evil. Do not, therefore, bring with you to the diviner either desire or aversion—else you will approach him trembling—but first clearly understand that every event is indifferent and nothing to you, of whatever sort

職場溝通技巧/練友梅翻譯

職場溝通技巧/ 練友梅 翻譯 第一週:邁出第一步 第二週:運用NVC基本句型做為訓練輔助輪 第三週:靜默地覺察溝通中連結的阻礙 第四周:你知道什麼會引發你的負面情緒嗎? 第五週:艱難對話的事前準備—自我同理 第六週:自我同理之後轉為關心對方—你怎麼了? 練友梅: 創新/領導力/衝突調解 教練;CNVC Certification Candidate-活出個人及團隊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