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We Sink/下沉中—Sway@《我的出走日記》|聽見023

在上「澄心聚焦(Focusing) 基礎實體工作坊 - 台中場」
老師—李蔚—提到當有身體感受、情緒(深感 (felt senses)來的時候,他會唱首歌給「他」—身體感受—聽,或是問他要吃什麼嗎?
我想到的是這首歌:
We Sink/下沉中—BySway《我的出走日記》


We Sink/下沉中—BySway《我的出走日記》

一二三
One, two, three
剩下的就別再算了
Don't count the rest no more
我們現在正在下面
Here we are now going under
看到藍色的潮水
See the bluish tide
世界就像過山車
The world is rollercoaster
你以前從未學過的
That you've never learned before
被生活惹火了
Getting browned off with the life

不管他們如何看待我們
No matter how they figure us
還有什麼時候比現在下來更好呢
What better time than now coming down
我們將與光明同在
We will be with the lightness
內心深處,深處,深處
Deep, deep, deep inside
然後深深地、深深地、深深地墜入內心
Then falling deep, deep, deep inside
我想抱緊你,抱緊你
I wanna hold, hold, hold you tight
我們也許感覺、感覺、感覺還活著
We maybe feel, feel, feel alive

我們迷路了嗎?
Are we lost?
我們正在下沉
We're sinking
沒關係,我們正在下沉
Never you mind, we're sinking
沒關係,我們正在下沉
Never you mind, we're sinking
沒關係,我們正在下沉
Never you mind, we're sinking
彷彿我們會消失
As if we'll be missing

我們在哪裡
Where we were
充滿迷宮和恐懼
Full of the maze and fear
繼續追尋奇蹟
Keep chasing down the wonders
假裝我們失重
And pretending we are weightless
你我顛倒
You and I upside down

不管他們如何看待我們
No matter how they figure us
還有什麼地方比這裡更好呢
What better place than here coming down
內心深處,深處,深處
Deep, deep, deep inside
然後深深地、深深地、深深地墜入內心
Then falling deep, deep, deep inside
我想抱緊你,抱緊你
I wanna hold, hold, hold you tight
我們也許感覺感覺活著
We maybe feel feel feel alive
我們迷路了嗎?
Are we lost?

我們正在下沉
We're sinking
沒關係,我們正在下沉
Never you mind, we're sinking
沒關係,我們正在下沉
Never you mind, we're sinking
沒關係,我們正在下沉
Never you mind, we're sinking
彷彿我們會消失
As if we'll be missing

來源: LyricFind
作詞/作曲:Jae Hong Park
《We Sink》歌詞 © Sony/ATV Music Publishing LLC


深感 (felt senses)

在澄心聚焦 (Focusing) 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種整體、綜合、全面性的感知體會過程。
深感不只是單純的情緒或身體感覺,它更是一種意識的邊緣、難以言喻的體會,包含了你對特定情境的所有內在理解,以及你對自己還不了解的一切。

「澄心聚焦(Focusing) 基礎實體工作坊 - 台中場」:

帶領者簡介:李蔚(Facebook)
 / 加惠文教基金會澄心聚焦課程講師及認證個別督導 

加惠文教基金會澄心線上專任講師及個別督導,研習內在關係聚焦外,還有多面向聚焦、兒童聚焦、關係性全身聚焦。 將澄心與敘事治療、非暴力溝通結合,致力於澄心陪伴與社群推廣之實踐。深信澄心歷程,也是成為一個人的歷程。

國際澄心聚焦學會(TIFI)認證培訓師、認證中協調員,也是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講師,除浸泡內在關係聚焦外,亦深入研習兒童聚焦與關係性全身聚焦。將澄心與敘事治療、合作取向治療、非暴力溝通結合,致力於澄心陪伴與社群實踐。深信澄心歷程,也是成為一個人的歷程。

曾帶領導讀《詮釋現象心理學》、《生死學十四講》、《關係的責任》、《陪伴心理學》、《生命的真相》、《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一起,遇見美好的自己:敘事治療親子實踐篇 》、《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 《非暴力溝通》、《生命宛若幽靜長河》、《答案在身中》等書籍。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觀世音菩薩發願偈/大悲咒 齊豫—聽見003

 今早請Google Nest Mini(智慧音箱) 播放音樂,它播了這首,我非常喜愛的《觀世音菩薩發願偈》,這次聽,多了一層不同的體會。刀山、火湯、地獄、餓鬼、修羅、畜生不在外,而是在我內心阿,是我的陰暗面。當我與它同在,真誠地接納這就是我的一部份,突然間,就會得到平靜、解脫、大智慧。 齐豫演唱的好听佛歌《观音菩萨发愿偈》_哔哩哔哩_bilibili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相關閱讀: 你是什麼,世界就是什麼—《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

Even When I’m Not(from The Wild Robot)—Maren Morris/即使我不在(荒野機器人)|聽見022

Even When I’m Not/即使我不在 我將永遠活在你心裡 I'm gonna live forever in you 只要天空和海洋是藍色的 Long as the sky and oceans are blue 我會永遠愛你,永遠不會停止 I'll always love you, and I'll never stop 我會一直在那裡,即使我不在 I'll always be there, even when I'm not 我知道世界會變成一個孤獨的地方 I know the world can turn into a lonely place 可以傷你的心,畫你臉上的淚珠 Can break your heart and paint the teardrops on your face 我可能不在你身邊,但我不會走遠 I might not be beside you, but I won't be far 我會像北方的星星一樣注視著你 I'll be lookin' over you like Northern stars 夜晚你的思緒像沙漠的風一樣盤旋 On nights your mind is spiralin' like desert winds 你想要走的路不是曾經走過的路 The way you wanna go is not the way you've been 親愛的,不要害怕轉彎處的一切 Darling, don't be scared of what's around the bend 不,當你感到孤獨時,我希望你永遠不會忘記,哦 No, when you feel alone, I hope you never forget, oh 我將永遠活在你心裡 I'm gonna live forever in you 只要天空和海洋是藍色的 Long as the sky and oceans are blue 我會永遠愛你,我永遠不會停止 I'll always love you, and I'll never stop 我會一直在那裡,即使我不在 I'll always be there, ev...

現象學看敘事治療的假設 | 牧津

學習敘事治療讓我進入了現象學的哲學領域。本來經由薩提爾的對話夥伴推薦之下,讀完了錦敦寫的《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剛開始認為敘事治療的提問和薩提爾對話似乎有相通之處,應該可以拿來交互運用以增加對話提問的豐富性。後來夥伴組團參加桃園張老師舉辦的素菲老師的敘事治療基礎班,特別是聽從家人隨口的一句話:「素菲的敘事治療你應該很適合」就開始了完整的敘事治療學習之旅。但也發現敘事治療其實和薩提爾對話很不一樣,雖然有些提問的句子看起來一樣,但是骨子裡的哲學觀念卻完全不同,因為前者是立足於後現代及後結構的現象學和社會建構論,和薩提爾冰山的現代派及結構思維有不同的精神。 素菲老師引起我對現象學和社會建構論的興趣,讓我去涉獵很多相關領域的知識。剛好最近夥伴們在讀《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這本書,在讀書會的分享中我提到用現象學的脈絡可以理解敘事治療回顧歷史的原理,夥伴們很有興趣,希望我能更完整地詮釋我知道的概念。 我想從素菲老師提到敘事治療有七個主要前提與假設開始,她曾表示基本上七個 prepositions 奠定敘事治療問話的基本立場。她的圖像是七個假設的立場像是直立的軸心,其他的各種敘事問話,都不會偏離軌道了。我想可以從這些前提和假設出發,思索現象學的三種脈絡,也就是時間流、歷史性、語言性來對應敘事治療的應用。 素菲老師在《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提到: 敘事治療認為在人們的世界只有主觀真實而沒有客觀真實,我們的自我認同是被社會建構的,我們敘說的心理歷史也是建構出來的。我們必須經由自我的創造和環境的互動才能建構真實的主體經驗,我們有能力把自己視為主動創造者,可以從主體經驗中超越社會環境所加諸的限制。 敘事治療是一種治療的立場,而不是一種理論: 強調人怎樣敘說自己的知識 重視脈絡甚於內容 是去理解人怎樣敘說自己的知識的學問 是心理師與來訪者共寫故事的再建構過程(黃素菲,2018,《敘事治療的精神與實踐》,第三章) 假設一:強調故事是經驗的基本單位 故事敘說的要素 串接 我們永遠被故事所圍繞,呂格爾說:「敘說之於人就像大海之於魚。」(王文融譯,2004/1984),魚被水圍繞,人被故事圍繞,魚離開水就無法存活,人離開故事就失去意義。 來訪者可以成為他們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要作者,心理師的任務是去瞭解有那些故事/主題在塑造一個人的生命...